大家催更的GeForce RTX 5070 Ti用料分析来了,不出意外,我应该又是全网第一个做出来的
上市日期:Super+DLSS 4拼好帧
RTX 5070 Ti没有公版,所以直接从非公大哥华硕开始说
华硕RTX 5070 Ti有ROG猛禽、TUF电竞特工和Prime大师三个系列。没有50系新旗舰夜神,夜神仅在90和80系列搭载。RTX 5070 Ti猛禽外观相比40系的跑马灯颜值高了许多。目前已知的信息是长度332mm
同时,RTX 5070 Ti为数不多有均热板的产品中,ROG牌面还是有的。
TUF系列大小和猛禽其实差不多,供电为16+3相,50A电流
在这个级别算比较好的了。7根6mm热管中规中矩吧,但均热板是没有的。得益于散热体积够大,实际温度也不高,核心温度61度,显存温度64度。这个数据同样来自不同人测试,只能反映显卡的大致散热性能,不要拿我的和别人对线。SFF显卡简单说就是小尺寸显卡
50mm厚度,热管又砍了一根还剩6根,均热板自然是不可能有的,不过应对300W的功耗其实压力也不大。
第二个品牌是微星,微星同样没有旗舰系列超龙和水冷超龙
最高等级为50系新型号神龙,我对RTX 5080的定位是次旗舰
该卡厚度为66mm,配备3大5小总计8根热管,同时有均热板。除了供电为15+3相比较平庸外,其他规格非常强劲。温度控制在本期内容中排前五,核心和显存温度都没有超过60度,噪音也不大。魔龙规格则直接缩水到5根热管,厚度也仅有50mm
不过由于其体型够大,温度表现还是比较乐观的。
毕竟是一线品牌,调教的功力还是在线的,价格合适的话还是可以考虑的。再往下还有三张卡
: - 万图师大家都比较熟悉了,属于SFF规格,仅有4根热管,供电也是公版水平,大家称它为“丐图师”,似乎也不算冤枉它。- 另外两张分别是幻影师和硬派师
它们与万图师除了外观略有不同外,其他配置基本一致。用料基本都是同一个水平的
七彩虹的RTX 5070 Ti设计很迷惑,四张显卡的尺寸都是330*140mm*60mm
全都是7根热管,也都没有均热板。所以我找了几个温度测试,这应该是火神最丢脸的一集,完全没有作为旗舰的牌面
供电仅比战斧多2相,AD热管是5大2小
反而比火神更强,供电只比火神低一相,AD真的站起来了。
如果火神和AD要挨骂,Ultra和战斧就站起来了
这用料规格对比其他家的入门中端卡,那就是纯碾压水平了
所以七彩虹这四张卡,同德系大哥影驰
影驰发了三张卡:名人堂、金属大师和圣刃/魔刃。按理说应该有星曜的,但是目前没上。
名人堂沿用了RTX 5080的散热模具
供电也是80上面的18+6相,70A电流。这散热规格放在RTX 5080系列中不起眼,但放在RTX 5070 Ti里面,那就鹤立鸡群了。而且名人堂这一代溢价没有前面几个旗舰那么高,结合堆料水平,反倒有那么一丝性价比。金属大师有黑白双色,供电为14+3相,50A电流
配备5根6mm热管,常规一体式铜底,尺寸是标准的SFF规格。GPU核心温度基本在70度左右。如果用料规格比金属大师还低,基本就上不了台面了。
魔刃和圣刃互为换皮,同样是SFF规格
热管比金属大师少了,尺寸和供电差距不大。实际的温度表现来看,也非常接近。这个刀法过于精细,体现不出差距。不在意外观的话,定位更低的魔刃和圣刃更值得考虑。同德系耕升,目前有炫光、追风和踏雪三张卡
- 炫光散热堆料相对更强一些,供电标准为14+3相
配备7根热管(5大2小),同时还有均热板。60mm标准3槽厚度,鳍片规模也不算很小。这个水平相比标准SFF卡要强,但是相比七彩虹的四胞胎,虽然炫光有均热板,但也要弱一些。- 其次是追风和踏雪,可以看作换皮卡
14+3相供电,5根6mm热管,尺寸又是标准SFF规格。是不是感觉和金属大师很像?果然,GPU温度也是70度左右的水平。
耕升和影驰同属同德,出的显卡水准也都很接近。到柏能系显卡了,首先是索泰
索泰按理说应该有4张显卡: - AMP:AMP的散热模组沿用了RTX 5080,三维尺寸超大
同时也有均热板,因此温度表现也非常凉快,能排在前5名的存在。美中不足的是供电为14+3的基础配置,不过RTX 5070 Ti供电很强的卡其实也没有几张。
- X-GAMING:虽然不是SFF显卡,但是配备了5根热管
14+3相供电,尺寸也仅比SFF规格大一点点。这个卡虽然目前没在卖,但是可以预期的表现和金属大师、追风这些标准SFF显卡应该是同一级别。- SOLID CORE:国内没有上市,但在全球官网能查到
有均热板,尺寸也是比SFF规格稍微大一点点。热管隐约能数出来是7根6mm,预期应该是比SFF高一档的水平。
至于目前还是一张图的天启,按照正常定位应该是比SOLID CORE高,比AMP低,所以应该有均热板,预期应该是张次旗舰。总共有4个型号
- 超级冰龙:使用的是RTX 5080的换皮散热模具,因此这也是一个越肩的3.65槽巨无霸显卡
配备5根8mm热管和均热板,虽然没找到实测数据,但是这规格散热表现不会差。不过暂时还没有上市。
- 曜夜和映雪:这两款是习惯性换皮,厚度仅为41mm,是RTX 5070 Ti中最薄的显卡
公版供电为14+3相,配备6根6mm热管,散热规模较小,GPU温度大概在70度左右。薄显卡其实适合ITX和多卡场景,有一定的特殊需求。- 电竞叛客:厚度为65mm
要明显厚实很多,散热规模要大不少。供电为14+相,配备5根8mm热管。在测试案例中,GPU温度为66度,属于中规中矩的水平,但是显存温度达到82度,比较反常。
有手持这张显卡的兄弟,可以说说你们的显存温度正常吗? 柏能系万丽,万丽50系很争气
- 星舰是真旗舰,这次RTX 5070 Ti依然沿用了RTX 5090D的模具,配备了10根8mm热管和均热板
3.5槽超大散热规模,压575W的RTX 5090D都够用,压RTX 5070 Ti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。不过供电比较平庸,依然是公版的14+3相。剩下的三张卡,三维尺寸和规模都差不多: - 星际在80系列和星舰同级别。
- RTX 70 Ti被降级了,配备5根6mm热管,没有均热板,散热规模也仅比SFF显卡大一点点,算起来和前面的金属大师也差不多,确实是有点像换皮卡
价格两张卡似乎也差不多,就全看哪张颜值更对大家胃口了。最后还有星云,这个定位比前面的两张白卡更低一点,纯铜底降级到铜铝底。不过看了实测温度,似乎也无伤大雅,温度表现也在入门卡的常规温度区间内。
还剩下爱国嘉,型号一共6张
: - 超级雕:使用的是RTX 5080同款散热模具,又是用的液金
无法拆开。配备13根热管和均热板。- 雪鹰和魔鹰:是换皮卡,同样采用了RTX 5080 魔鹰的同款散热模具
3.5槽厚,散热模具很大,也有均热板,同时还有9根热管,表现应该不会差。
最后剩下三张卡:猎鹰、冰猎鹰和风魔是换皮
都是8根热管,不过没有均热板,属于SFF规格显卡。技嘉基本没啥博主愿意给他们做首发。所以供电和实测温度比较难找,不过参考RTX 5080的供电,估计除了超级雕,大部分应该也就是14+3之类的常规水平了,依然没有打赢复活赛
暂时没有看到他们的显卡有详细信息。
RTX 5070 Ti同样要根据堆料水平给这些显卡分等级,这里仅代表RTX 5070 Ti的情况
不能类比到其他级别。本期排序个人主观含量爆表,也不客观,仅供参考。首先是旗舰级别的型号,猛禽和神龙是没有争议的。七彩虹这四张卡我全放同一个级别,这种水准的火神,我没法叫他旗舰。
- 名人堂、AMP、超级冰龙、超级雕都采用了RTX 5080同款散热,虽然供电只有名人堂比较强,但散热用料和规模都很强。次旗舰以TUF为标杆,微星没有能匹配的。- 七彩虹火神、Ultra、战斧其实都应该算次旗舰。- 剩下能匹配到这个水准的还有耕升炫光,技嘉魔鹰/雪鹰。中端级别显卡,尺寸比SFF大一些,或者用料要好一些。
魔龙和电竞叛客就属于规模大一点的卡。入门级就是标准SFF卡,尺寸都很接近,基本为5-6根热管的水平,供电为标准14+3相。技嘉的三张卡虽然有8根热管,但其实也强不到哪里去。丐版大概要算上微星的3根热管幻影师,以及仅有41mm厚度的映众曜夜/映雪。最后根据目前价格推荐: - 毋庸置疑,全员次旗舰的七彩虹,战斧和Ultra这两张卡结合堆料和价格
性价比领先全场,是全场MVP。
- 战斧:别的级别你管我叫丐斧,我不挑你理,你应该叫我什么? - 如果想要旗舰级别的用料的
可以选择万丽的星舰和索泰AMP
它们都有均热板,温度表现好,颜值也在线
超级冰龙应该价格也不错
不过目前还没开始卖。
想要便宜的话,耕升追风和万丽的星云都是标准的SFF规格显卡
是目前的低价选项
电竞叛客显存温度存疑,否则以目前的价格
用料和颜值作为白色显卡优先级和Ultra都是比较靠前的。以上就是本期内容的全部内容